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学 > 道德经 > 正文

道德经第三章 治国(原文、译文及解析)

好词好句 | 2016-10-28 , 次阅读

本章阐述的是自然规律人之道治国处世的方法。治理国家的任务就是如何的服务人民为人民作贡献,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。自古以来上行下效,人民都向统治者看齐,统治者实行什么样的治国制度,这个国家的国民就呈现什么样的状态,具有什么样的国民素质。统治者可以一言兴邦,也可以一言亡国。所以统治者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。实行正确了就可以国泰民安,百姓安居乐业,人民幸福生活。实行错了就成了祸国殃民的造孽作乱。那么就会发生国破家亡,天下苍生皆命存于危机的事情。

原文

不尚①贤,使民不争;不贵②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③,使民心不乱。 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④,实其腹⑤,弱其志⑥,强其骨⑦。常使民无知无欲⑧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,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
注释

①尚:推崇。 ②贵:贵重。 ③不见可欲:不让可以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。见(xiàn),同“现”。 ④心:心里所想要的念头。 ⑤腹:肚子。 ⑥志:过分追求的意志。 ⑦骨:筋骨,体格。 ⑧无知无欲:没有妄知妄欲,或邪知邪欲。

译文:

不推崇贤才,使人民不为“贤才”争斗;不贵重难以得到的珍物,使人民不为珍物而进行盗窃;不让引发人欲望的欲望物显现出来,使人民的思维不混乱。 因此,圣人的治国方法是:空虚百姓心里所想要的念头,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实,削弱百姓过分追求的意志,强壮百姓的筋骨。常常使人民没有妄知妄欲,使那些有智谋的人不敢有所作为。这就是无为之道,所以没有治理不了的国家。

解析:

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上的,当命存于危机则天道无德。百姓忠于帝王将相,就是因为他们给了百姓生存之道,把关爱给了百姓。所以百姓倍受感恩,可以为他们去死,从而效忠于他们。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会与他人去争斗的,圣人之道是为而不争的。有德能的人奉献给社会大众却不求回报,功业成就了却不会功高居上自我傲慢。所以确立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。推崇贤才的结果是人人都说自己是贤才,要为自己争利益。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,称赞自己的。真正有德能的人谁愿意去毁谤他人来推崇自己?这是绝不可能的事。这明显是造恶业,甚至是造孽。所以不推崇贤才避免了因为所谓的“贤人”而出现的斗争。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,人们为了那些珍贵的物品常是争得头破血流,不偷盗就抢夺,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。其实珍物并不珍贵,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。人生在世,一边是符合人性的教育,一边是人的欲望业力在牵制,完全弄得人们思维混乱,所以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。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,甚至是邪知邪欲,那就给了一些有计谋的野心家实现野心的机会。这些野心家就会煽动人心制造社会动乱,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。但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那些奸贼所利用了,到死的时候都不明白,完全是糊里糊涂的命丧他人之手。所以只有把这些不该犯的错,不该犯的罪提前制止了,使一切自然了,那才可以国泰民安,百姓安居乐业,幸福生活。这就是无为治国的方法。

数据统计中,请稍等!